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

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

导航菜单

“这个逼班是一天也上不下去了”,现在年轻人为什么如此痛恨上班?

前两天有个新闻刷屏,说是90年以后出生的人不论男女一律延迟到65岁退休,一时间网上各种段子。没过两天又有人辟谣,说那是自媒体说的,官方没说。

这个喷不了这个是真上过班的

在我看来,延迟退休是板上钉钉的事,只是延迟到什么时候,怎么延迟,还要等靴子落地。不管怎么延迟,我身边的年轻人好像没有一个想上班的,都巴不得明天就退休,他们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“这个逼班是一天也上不下去了”。

网上说,现在最喜欢上班的是已经退休的人,好像是真的。

我的同龄人大多已经退休,但是真正像我这样到点下车一天也不停留的人并不多,大多数要找各种机会渠道去发挥余热。

我原来单位有个老专家65岁了,放着家里的大house不住,背井离乡孤身在外,口罩期间公司生产不能停,他和几千名员工一起封闭在厂子里,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,整整47天。是为钱吗?还真不是!他财富早自由了,就是单纯觉得不能辜负自己毕生所学。

我还认识一个企业家,年轻时精明无比一生辉煌。退休后二次创业,被几个骗子弄得倾家荡产,最后几乎穷困潦倒。

最夸张的是我先生的一位师叔,快90岁了,每天雷打不动要去学校上班(学校一直给他留着办公室),每年还要组织他的弟子进行学术交流。可怜他的弟子的弟子都已经退休了,动不动还要被师祖弄去训话“教不严,师之惰”之类。

这些当然都是特别的例子,但是50、60后的人普遍比80、90后的人更喜欢上班却是事实。

结合自身的经历,今天讨论一下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甚至痛恨上班,不喜勿喷。

以前,工作是分配的,分配工作的可能是学校也可能是街道。现在很多年轻人非常羡慕,其实是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

分配工作意味着你没有选择的余地,如果是全国招生的重点高校,不仅工作单位不能选,连所在城市也不能选。把一个南方人分到东北、把北方人分到广东都是常事,校园爱情很少能过得了毕业分配这一关。著名媒体人刘原一直内涵他的母校福州大学,就因为他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广西一个偏僻的水电站。

当然这是双向的,个人不能选择单位,但只要不犯严重错误,单位也不能辞退(过去叫开除)个人。

以我为例,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在一个工厂,然后上流水线干了一年活。活是真的很轻松,工艺卡片上叫“表面清洁”,就是拿一块抹布倒点酒精擦拭机器表面的灰尘,这是令人羡慕又让人鄙视的工位,因为一般是给“呆子”干的。但没办法,我动手能力极差,换个工位跟不上流水线节奏。流水线一开,我就想起卓别林演的《摩登时代》,还有科学管理泰勒制啥的,一开小差,更加跟不上节奏。虽然工作不累,但非常单调枯燥极其消磨人的心智。

和我相邻工位的人比我好不了多少,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,开始到车间做搬运工,就是把机器从铲车搬到流水线上。这是体力活,一台机器有30-40斤,而他当年体重还不到100斤。好在他动手能力超强,没多久就无师自通把整条流水线的各个工位都摸熟了,成为为数不多的能顶岗所有工位的人。于是,荣幸地被车间留了下来,成为一线技术员,而他当时的理想是进企业设计所。

我还有个同学,大学毕业被分到国家农业部,高高兴兴去了北京,然后被农业部下派到苏北一个偏僻的农场。虽然户口、工资关系还在北京,但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?

如果放到现在,这样的工作分配给你,你会去吗?说实话,如果放到现在,我们也跑了。但那时没有选择,不去就没有工作。

做HR时,我常常用婚姻关系来类比雇用关系。过去婚姻是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50年代初期还有不少是组织介绍的,很难说这样的婚姻质量有多高,但也得承认大多数人能平静和谐地过完一生,其中不乏幸福的。既然知道离不了,又想把日子过好,夫妻双方总要努力去“磨合”。

是的,磨合!

没有任何一份工作是十全十美的,也没有多少人能幸运地把爱好当成工作,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人人都想去,但常常只能三选一。而那些在岗位上得心应手的人更多的是经历了和工作、和所在单位痛苦的磨合。

我前面提到的上海交大的同事,后来多次改行,也因此积累大量经验,最终成为某大型企业的一把手。说到以前流水线上的经历,甚至还有些怀念,那时能吃能睡不胖,而现在吃不下睡不着还三高。

而流水线上的工作经历,也成为我后来做事的底气。

现在过多的选择和诱惑让年轻人变得毫无耐心,遇到挫折或者委屈就“这个逼班一天也上不下去了”,然后呢?跳槽或者逃避。其实“天下乌鸦一般黑”,这个单位遇到的问题在另一个单位同样存在,几次壁一碰,年轻人开始质疑工作本身。

现在年轻人离职的理由五花八门,有因为甲方难搞的,有因为主管脾气不好的,甚至还有因为工作餐不好吃的, 当遇到问题时第一念头不是怎么去解决,而是辞职走人,不稳定的工作一定会带来不确定的人生,骑驴找马的每一天,上班都像上坟。

工作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身份、角色和社会价值,稳定的工作还提供了社交和情感抚慰。

我在一家企业工作了30多年,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它。因为对我来说,这不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种情感的维系。

这是一家有8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,很多同事在一间办公室相处了一辈子,和同事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长。我们彼此知道对方的人品秉性和家事,下班后可以聚在一起喝喝小酒聊聊八卦骂骂领导,工作中生活中的难题会相互帮忙,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也总会有热心的人出面张罗。

这和如今的职场文化完全不同,现在强调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开,频繁的人员流动、激烈的职场竞争杜绝了在工作中交朋友的可能,工作场所和工作环境都变得无比压抑。

现在的工作场所普遍装修成“格子间”,“格子间”这种开放的办公方式是罗伯特.普罗普斯特在1968年发明的,因为在节约空间的同时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而被广泛采用。

但这种办公方式却让人非常容易疲劳,因为你几乎不能摸鱼。在格子间里,你不能打私人电话,更不要说煲电话粥;你不能游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,你甚至要一直保持挺拔的坐姿,因为领导可能就在后面看着你。这样的环境坐一天即使什么都不干也会觉得很累,只要上过班,身上就有一股挥之不去的“班味”。

最大的格子间可能有几十个人,但是你们互不相识没有交流。你和邻座的同事交流可能都要用MSN、QQ、钉钉或者微信,中间有隔板挡着,你们不可能站着聊天。

我刚工作时,6、7个人在一个办公室,上班第一件事情是一边打扫卫生,一边讨论昨晚的电视剧,再说说上班路上的见闻。中途还可以分享一点家里带来的食物,只要不被领导看见,简直不要太快乐!这种工作方式确实会影响工作效率,但让上班充满乐趣。

社交属性的减小和情感抚慰的丧失,是现代人痛恨上班的重要原因。

前几天看了一个资料,说是现在全国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49个小时,为20年来最高。不知道数据是否准确,但是现在很多人上班时间确实太长。

再仔细分析一下,老板们可能背了锅,上班时间长并不完全就是工作时间长,也有可能是通勤时间过长。

过去大部分单位办公区和宿舍挨在一起,有些企业建设厂房的同时会同步建设家属区,员工上下班很近,上班中途溜回家插个电饭锅煮饭不是秘密。

下班后走几分钟最多十几分钟就能到家,买菜做饭,吃完饭出门散步丢垃圾,别小看了这些生活的小确幸,它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幸福感。

我工作的前十年,因为岗位特殊,每个月的1号都要上班,元旦、五一、六一、十一概不例外,工作三十多年我从来没有休过完整假期。但工作并没有让我厌烦,因为平时能够按时上下班,心情不好时,下班后还可以邀请同事逛街吃饭或者一个人去看电影。

而现在随着房地产开发,越来越多的单位企业搬离主城区,工作地和生活区离得越来越远。还有很多城市在做城市规划时,人为划分住宅区、商业区、产业开发区,在建设产业园区时更多考虑的是产业集聚和配套产业链建设,即使考虑到人最多也是建倒班宿舍。学校呢?医院呢?菜场呢?从资本投资的角度这样做无疑是最有效率的,但丧失的是人的自由和幸福。

摊开城市地图,东边全是住宅,西边全是工厂,南边是商业区,北边是高科技园区,庞大的人潮在其中流动,早晚高峰时间越来越长、交通越来越堵。

以我为例,公司搬到城北,从家到公司13.5公里,这个距离不算远,正常开车不用半小时。如果早上7:20出门,8点前肯定能到公司;如果7:25分后出门差不多就要9点才能到公司。晚高峰更夸张,从5:30到6:30出公司都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。所以很多年,我一直是早上7:15分出门,晚上7点以后下班,在单位超过12个小时,避开早晚高峰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
这个问题几乎无解。

我有个朋友原来在江北高新区工作,单位搬到江宁,每天将近50公里通勤距离,还要过长江大桥。他实在受不了,下决心在江宁买了房子,刚住进去不久,单位又把他派到新港,还是50公里通勤距离。如果拒绝,房贷怎么还?

每天光是上下班就已经耗尽打工人全部气力,哪还有余力谈恋爱、结婚、生孩子?这个逼班真是一天也上不下去了!

为什么要上班?

50年代的人会回答“建设新中国”;60年代的人会回答“建设社会主义”;70、80年代的人会回答“实现四个现代化”。而现在人估计都会说“赚钱养家”。

挣钱成了工作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的,我们已经忘记了工作本身也可以成为幸福的源泉之一。

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中,最重要的一点是“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求”,他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是神圣的劳动和伟大的爱情。

马克思理论指出,劳动是神圣的,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,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事情。地上有条河,动物只会跃过去,而人类却能改造它,在上面架设桥梁。面对自然世界,无论是把一块木头做成一把椅子,还是把一块铁打成一柄锄头,都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。

而资本主义最可恶的地方之一就是对劳动的异化。在资本诞生之后,所有的劳动,都只是为了获得通用货币,而做这件事情本身的成就感不再重要。

举个例子,如果你是一名裁缝,你把一块布料精心剪裁缝纫做成一条美丽的裙子穿在一个女孩身上,她在你面前兴奋地转圈,这时工作会让你获得巨大的成就感。但如果你在一个服装加工厂,你只负责其中一道工序,比如缝纽扣,日复一日地缝,你知道缝一个扣子能得到几分钱。当你发现在隔壁工厂打螺钉比缝扣子更赚钱时,你会毫不犹豫去打螺钉。当你攒够了钱,你便不想再工作,因为你对工作毫无情感!

科技进步和资本流动让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,很多人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最终成果,工作的价值感逐渐丧失。

很多年前我曾经去南方参观过和我公司同类型的企业。看着工厂里成百上千的打工妹,我悲哀地知道我们竞争不过他们,差距不仅在技术和管理上,更是在理念和机制上。国企用工有很多限制,上岗前要培训,年龄大还要考虑转岗问题,所以我们一条生产线只有60几个工位,每个工位有几个动作。而他们一条线有100多个工位,所有的操作细分成最简单的动作,工人来了就能干,不想干随时可以走,工厂也随时可以辞。这样的管理模式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,只是简单劳动给人形成强烈的职业倦怠,人彻底成为机器的附庸。

那些工人中的一部分后来成了三和大神。

专业主义和工具理性,总是提倡大家把自己的感情和工作分开,这是不对的!

很多时候,我们工作的本身没有意义,所谓意义,需要自己去寻找。厨师把豆腐丝切的能穿过针眼,吊车司机能把一支玫瑰花插入地上的花瓶,办公室文员能记住所有客户的电话号码,这些事情有意义吗?其实并没有。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就是意义,这是需要自我鼓励的。

这几年“正能量”在网上成为贬义词,还开始流行一个词叫“屎上雕花”,对此我不能认同。自我鼓励并不是自我麻醉,而是努力去寻找工作的意义和价值,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?一个布置会场都会把旗帜挂反,茶杯席卡都放不整齐的人,有什么资格议论公司的形式主义?

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,比如搞定一个难缠的客户或者上会的材料能一次通过,把情感投入到工作中,工作会变得有趣很多。

我接触过很多年轻人,同样是挣钱,那些挣钱是为了给父母治病或者给弟妹上学的人,工作状态要明显好于挣钱只给自己花的人。

如果赚钱只是为了买手机买包包,而工作又是如此痛苦,为什么要工作?

价值感缺失,是很多人痛恨工作的主要原因。

社会的不公平其实一直就有,只是不像现在这样强烈而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。

过去人们看到的不公平只是身边的有限的,是容易被自我消化的。你看到一起进公司的同事因为娶了领导家的丑女儿而平步青云,你会觉得不公甚至嫉妒,却不太会影响你工作的态度,因为他付出了你不想付出的。

但互联网把更多不公平展现在你的面前,比如江西周公子和最近闹出来的中信实习生,这些信息强烈地刺激你,让你感到突破阶层的艰难甚至无望,让你觉得个人的努力就像一个笑话。

写到这,我突然觉得很多问题都是无解的,社会化分工让工作分的越来越细;城市化建设让单位越来越远;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上百个微信好友,生活中却找不到几个可以喝酒聊天的朋友;频繁跳槽既找不到身之所系更找不到心之所依。工作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。怎么办?我也不知道。

但我知道我们离“物质财富极大丰富,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求”还有很远的距离。在此之前,我们还得工作,既然不得不工作,就努力把心态调整好,努力在工作中找到快乐。

请相信我,除非你家里有矿,否则在工作上躺平或者摆烂,一定是你人生摆烂的开始。

关键词推荐:那曲写字楼出售
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,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@gmail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合作:2024tuiguang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