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

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

导航菜单

【北京人社】搓搓搓!手工药丸子们竟然长得一模一样!她咋做到的?

点击上方 “北京人社”关注我们

北京人社

 郭凤华

 ●北京市郭凤华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领头人

 ●优秀非遗传承人

 ●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

明明是长长的药条

经过搓板的推与拉

也就一分钟的工夫

瞬间就“变身”成50粒

大小、重量完全一致的中药药丸

……

“哇!太牛了”

“第一次看纯手工搓药丸,深刻感受到了手工制作的魅力”

“这技艺,精湛”

……

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届

“一带一路”国际技能大赛上

北京展区

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现场展演

吸引了中外观众的围观

展演者就是郭凤华

北京人社

郭凤华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同仁堂的老技术工人,受他们的熏陶,郭凤华从小便对中医药情有独钟。1988年加入同仁堂后,她就坚守在生产一线,从事大蜜丸的研配、合坨和制丸工作。时至今日,作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亦庄分厂安牛班班长的郭凤华,已从事手工中成药制作36年。

搓出合格药丸靠千锤百炼

“这项技艺讲究的是搓板‘推’与‘回拉’的力度,搓板是悬在半空中的,药条是软的,该用多少力推,又该用多少力拉,才能搓出‘圆光亮’且克重达标的合格药丸来,全凭双臂的感觉,需要千锤百炼的功夫。”郭凤华说。

要想精通,必须苦练。刷油是最简单的一道工序,刷毛飞舞间各个药丸圆光亮。但对于刚当上学徒工的郭凤华来说,可不是那么容易的。油蘸多了,丸药的形状不够圆润;油刷少了,丸药又会发生粘连;动作慢了,传送带上尚未刷油的丸药已毫不留情从自己面前掠过……“手艺不精,就会影响药品的品质和生产进度。”记着师父们的叮嘱,郭凤华不断琢磨,并自个儿见缝插针地练习,就连半夜躺在被窝里,也在黑暗中反复比划刷油动作。

练好刷油后,郭凤华终于有机会学习搓丸。搓丸技术更不简单,门道很多,讲究手劲儿、速度,稍不注意,丸药重差、外形就控制不好,药品难以达标。为此,郭凤华每天下班后在家拿面团反复练习。日复一日,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,不断从练习中找手感。那段时间,她经常胳膊疼得抬不起来,吃饭的时候拿不住筷子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1993年,北京市工业系统举行中药塑丸工技能大赛,郭凤华一举拿下第一。2000年,她接连拿到手工搓丸和机器塑丸两项比赛实操阶段的冠军。

炮制虽繁必不可省人工

作为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,经由她的双手搓出的安宫牛黄丸合格率几乎达到100%——每粒药丸标准重量3克,大小均匀、软硬适中、色泽一致、细腻滋润。

    

 “炮制虽繁必不可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”是同仁堂的古训。多年来,每天早上郭凤华都是第一个走进车间,查看各工序生产记录、检查物料的储备情况,为新一天的工作提前准备。她说:“虽然每天工作结束后,我们都会进行工作总结及交接,但安宫牛黄丸如此贵重,我们必须保证一丸不差,所以我还是要每天提前进入车间,做好万全准备。”

老手艺得代代相传

作为同仁堂人,郭凤华知道自己肩上担负着传承的责任。2018年12月,“北京市郭凤华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”正式成立。在带徒过程中,郭凤华一丝不苟、毫无保留,将研配、合坨、打条、制丸、蘸蜡、打戳等诸多工序在内的制作技艺手把手地教给徒弟们。工作室先后培养了近20位专业技能人才。在2023年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绩效考核中,郭凤华技能大师工作室获评优秀等级。

  

“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是北京同仁堂代代传承下来的经典绝活儿,它代表着北京同仁堂355年历史的文化传承。老手艺咱不能丢,必须代代相传。”郭凤华语气坚定而执着。

文字:韩ㅤ婧  摄影:黄ㅤ伟

责编:竹俊娥 

统筹:赵清华

监制:张ㅤ蕊   

 

北京人社

北京人社
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,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@gmail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合作:2024tuiguang@gmail.com